【期刊信息】

Message

刊名:青年记者
主办:大众报业集团(大众日报社);山东新闻工作者协会;山东省新闻学会
主管:大众报业集团(大众日报社);山东新闻工作者协会;山东省新闻学会
ISSN:1002-2759
CN:37-1003/G2
影响因子:0.185579
被引频次:59449
数据库收录:
中文核心期刊(2017);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(2018);期刊分类:新闻传播

现在的位置:主页 > 期刊导读 >

“铁军”青年:在军营里淬炼青春

来源:青年记者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0-10-20

作者:网站采编

关键词:

【摘要】『我就是想在部队一直干下去,干到部队不要我为止。』到退伍的时候,战士为什么舍不得走?和平年代,还要不要去部队?在部队能建功立业吗?能实现人生价值吗?青年该跟什么样

『我就是想在部队一直干下去,干到部队不要我为止。』到退伍的时候,战士为什么舍不得走? 和平年代,还要不要去部队? 在部队能建功立业吗?能实现人生价值吗? 青年该跟什么样的部队发生交集? 在陆军某集团军叶挺独立团,流传着这样一句话,“青春因使命而崇高,军旅因拼搏而精彩”。来到这个部队的年轻人,会从这个集体里汲取取之不尽的养分和用之不竭的力量:悠久的历史、英勇的基因传承、火热的拼搏精神,以及亲如一家人的情感联结,党员团员“手拉手”、互帮互助“一对红”,帮思想、帮训练、帮工作、帮作风,不让一个青年掉队……经过这样的军旅生活洗礼,你可能会更快地成为一个体格完整和品格高尚的有用之才,而且你会对此恋恋不舍。用三营团总支书记、副教导员王堪的话说,那就是,“到退伍的时候,会舍不得走。” 真的有那么大魔力? 《中国青年》记者日前亲赴叶挺独立团,近距离观察、体验军营里如火的青春—— 如果一个人的精气神决定了他的人生走向,那么对一个部队来说,历史的光荣传承就是它的筋骨和力量源泉。 这是一个堪称为传奇的战斗队伍:前身是以叶挺为团长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,北伐战争中,战渌田、攻攸县、克醴陵、破平江,奇袭汀泗桥、大战贺胜桥、攻占武昌城,所向披靡,屡建奇功,令敌军闻风丧胆,为其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赢得“铁军”美誉。 这也是我党掌握的第一支武装力量,以其为基础组织的“八一南昌起义”,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。1928年4月,朱德、陈毅带领该部队上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,部队成为红四军主力团,也是后来红一军团的主力。 1935年5月,“飞夺泸定桥22勇士”,成为这支部队永远的荣誉载入史册,“要桥不要命”的精神自此名扬天下。1943年3月,该团4连在江苏淮阴刘老庄附近,与1000余日伪军展开殊死搏斗,12个小时击退敌人五次进攻,全连82名官兵没有后退一步,全部壮烈牺牲。“忠勇无畏,血战到底”,“刘老庄连”82位烈士被朱德总司令盛赞为“我军指战员的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”。这样的事迹,数不胜数。面对不可预知的艰险,迎难而上,绝不退缩,就是他们的传统。 强渡乌江、飞夺泸定桥、攻克天险腊子口、平型关大捷,四平保卫战、辽沈战役、解放海南岛、广西剿匪、对越自卫还击……近一个世纪里,这支部队转战中国大地,从南打到北又从北打到南,历经大小876次战斗,次次先锋、回回头阵,先后走出朱德、陈毅、林彪、粟裕、许光达等数百名元帅、将军,战功卓著、将星闪耀、英雄辈出。 进入新世纪,这支部队数次参加军事演习和比武,夺得多个金牌和第一,以骄人的战绩傲视群雄。2016年,因其光辉的历史和荣耀的成绩,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,叶挺独立团被中央确定为全国重大典型。 青春、热血、英勇、坚毅、信念、意志、钢铁……你能想到的溢美之词,用在这支部队的身上,似乎都不过分。 参观完刘老庄连(红四连)的营房和荣誉室,记者在门口遇到了战士薛芝武。小薛是四川汶川人,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,他还是个中学生。大灾之后,人民子弟兵入汶川抢险,一名胳膊上佩戴“铁军”臂章的年轻战士让他印象深刻。薛芝武跟在那名战士的身后,出神地盯着那块臂章良久。战士见他喜欢,就摘下臂章送给了他。在他的记忆里,对于“铁军”的印象还不止于此。有一个跟薛芝武体格一样瘦小的战士,却抢着帮他的父亲背负了100多斤重的救灾帐篷,在崎岖山路上蹒跚而行,这个背影令他莫名地感动。那一刻,他暗下决心,有朝一日也要跟他们一样,参军报国。 许多年之后,薛芝武已经记不清那名战士的模样,但是“铁军”的臂章一直驻留在他的口袋里,从不离身。2016年,他已经参军6年,在红四连任班长,二期士官。而这个部队就是当年那块臂章上的“铁军”所在,是他做梦都想来的地方。他告诉《中国青年》,“我跟‘铁军’很有缘!(铁军)部队为我的家乡付出了很多,作为汶川的子弟,到部队来报效祖国,这是我的责任!” 体格也许瘦小,但是斗志却一直高昂,爱连队如自己的家,视集体荣誉如生命,在叶挺独立团的几天里,处处都能感受到这种激扬的情绪:战士们实打实地从心眼里珍视和喜欢自己的这个集体。 在红九连荣誉室的门口,一块被砸碎的奖牌端端正正放在地上,任人跨越,甚至踩踏。2002年,该连在军事训练一级连考核中,以总评0.5分之差屈居全团第二。晚点名时,时任连长刘俊峰铁青着脸把“第二名”的奖状狠狠的摔在了地上。在连队历史上,拿不到第一,什么奖牌都进不了荣誉室。“只要第一,不要第二”, 换句话说,只要胜利不要失败,因为在战场上的失败,可能就意味着耻辱甚至死亡。这种奋勇争先的精神,如同绝不后退的担当一样,在叶挺独立团并不鲜见。 2014年的年度实兵对抗演习中,战士高龙勇猛冲击,不慎摔裂了脚踝。家里人心疼坏了,为了让他少受些苦,父母在一个月里接连给他打了13个电话做思想工作,想把他调到相对清闲点的单位,高龙拒绝了。“这次受伤,指导员背着我一口气跑了3公里,到救护所时自己差点累晕过去。连长安排战友24小时陪着我,给我端水送饭,连袜子都帮我洗!演习结束后,战友们都提着水果、牛奶来看我,如果不是一家人,这些事又怎么做得到?!”全团上下亲如一家,这大概是“铁军”精神得以传承的群众基础,你爱护自己的兵,那你的兵就拿你当至亲的人。“2014年演习的时候,连队担任穿插任务,要在40多个小时的昼夜间连续穿插。第二天晚上导演组让我们休息,连长不放心,怕蓝军来偷袭,让战士们先眯一会儿,自己在那里站了一晚上岗,40个小时没睡觉。”二连的副连长董相辉说,“其实,不管大小任务,我们的干部都是冲在前头的。比如抗震救灾的时候,党员干部都主动站出来……每年过年的时候,都是团长、政委去站岗,连队里也是战士们去看春晚,连长、指导员站岗,这是传统。” 移动互联时代,来到部队的九零后青年大多有个习惯,喜欢在手机上沟通,“跟陌生人不太聊,但是跟熟人会喋喋不休……我军的传统是支部建在连上,如今,我们是群建在班上,”三营团总支书记王堪对《中国青年》介绍说,“比较腼腆的战士就可以通过微信的方式向连长、指导员汇报工作、汇报思想,非常方便。”不仅如此,“团长、政委的手机号码都是公开的,有啥事可以直接给他们打电话!”干部和普通士兵之间没有距离,这是我军的传统,也是取胜的法宝。“八连的一个司务长,直接就给团长和政委写信,建议给全团官兵做一个体检,因为有些战士心脏方面有隐性问题,高强度训练情况下容易引发猝死。这封信当即转发全团!” 在这样一支部队里工作,对于军人来说,是一件足以荣耀一辈子的事,就是当个普通一兵,收获也颇为丰厚。 列兵赵明海参军前对铁军的团史、连史不甚了解,进了“刘老庄连”,被连队血染的历史和辉煌的战绩震到了,“能在这样的英雄连队当兵,多少人想都想不到、求都求不来,我很自豪很珍惜。” 战士任皓来自四川凉山,“从小就很调皮,打架斗殴,大人根本管不住。有一次,把我爸气得都跟我下跪了。参军之后,感觉在部队学到的东西,在外面拿钱都买不到!”参军两年,他没回过家,“估计我老爸看到我现在的样子,会高兴得很!我爸说,你转成士官那天一定要告诉我,晚上我在家里一定要整两口(酒)!” 2012年,面临退伍的薛芝武选择继续留在部队服役。2015年,他做出了相同的选择,“我就是想在部队一直干下去,干到部队不要我为止。”说这话的时候,他笑,对这支部队的热爱溢于言表。


文章来源:《青年记者》 网址: http://www.qnjzzz.cn/qikandaodu/2020/1020/687.html


上一篇:青年与血性精神的时代价值
下一篇:一位将军的忧思 部分青年嘲弄英雄 无尚武精神